近日,虹橋機場P11生活垃圾交付點投入試運行。新交付點增加了作業面積,實現了垃圾進出口動線分離,分揀、存放和清運區域分離,垃圾末端處置效能進一步提升。待后續其它交付點整合完畢后,2號航站樓日均可處理生活垃圾近5噸。
自上海垃圾分類工作開展2年來,作為城市的重要交通口岸,虹橋機場始終把優化垃圾分類處置作為綠色機場建設的重點課題之一,在推進垃圾分類中探索“善治”,通過廣泛科普宣傳、精準源頭管控、嚴格轉運閉環、末端細分處置,實現垃圾分類全流程精細化管理。
旅客引導:重在理念行為轉變
廢銅爛鐵做的“機器人”、廢棄拖鞋做的“美人魚”、牛奶利樂包裝盒做的“椅子”……日前,虹橋機場和上海市資源利用和垃圾分類管理事務中心聯合舉辦的“上海垃圾分類的前世今生—垃圾分類科普展”在2號航站樓正式展出,吸引了眾多旅客駐足觀賞,展覽將持續至2022年3月31日,用生動的圖片和實景展示上海垃圾分類發展、虹橋機場垃圾分類做法以及廢棄物再生利用作品,傳播綠色環保理念,引導旅客“進機場,先分類”。
虹橋機場抓牢“人”這一核心要素,努力讓旅客和駐樓員工養成日常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除各類展覽活動外,機場還印制了《垃圾分類宣傳冊》,常態化在旅客密集的餐飲商戶、問詢臺、業務柜臺和貴賓室醒目位置展示;在手推車、垃圾駁運車上增加宣傳海報;肩配袖章的志愿者,成為流動的垃圾分類督導員;防疫消毒機器人“虹寶”加裝語音播放系統,在機場公共區域消毒的同時,成為垃圾分類“宣傳使者”。
源頭管控:垃圾投放更加精準
針對機場南來北往旅客較多,生活行為習慣不同,加之疫情常態化防控態勢,虹橋機場在深入調研旅客投放垃圾習慣基礎上,年內對公共區域近100個垃圾桶全面升級。針對旅客反映垃圾桶側部開口扁平、小投口容易灑落等問題,新垃圾桶改為頂部大投口,并在桶身及頂部設置了分色分類可視化引導標識,進一步提高旅客投放正確率。針對疫情特點,除了上海市“規定動作”公共區域垃圾分類之外,機場還增加了廢棄口罩分類垃圾桶等“自選動作”,方便旅客精準投放。
根據垃圾源頭減量的總體要求,虹橋機場結合旅客在乘機動線上的行為習慣,動態優化航站樓內垃圾桶數量。對東交美食廊、候機廳南北美食區等餐飲密集場所做加法,增加濕垃圾、可回收物等垃圾桶;對于到達行李提取、安檢等區域做減法,有針對性的撤桶減量,做到精細化調整,源頭減數量不減服務質量。
轉運管理:上門入戶不留死角
為了確保垃圾轉運過程不混裝,機場環境管理部門對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轉運、分揀各環節采取全過程監管和臺賬記錄。收運人員利用分色分類的封閉式收運車,將垃圾集中送至航站樓臨時停放點集中暫存。暫存點也按垃圾種類分色擺放,其中:黑色桶為干垃圾、棕色桶為濕垃圾、藍色桶為可回收物,嚴格確保收運和暫存過程不混裝。
為了嚴格確保處置和操作人員規范性,虹橋機場對垃圾清運人員和餐飲商戶、貴賓室、員工食堂人員,通過“上門入店、以查代訓”的方式進行垃圾分類實地指導,幫助解決疑難問題、查漏補缺。依托第三方專業機構,推行定期巡查和約談機制,協同駐樓單位和商戶落實每個垃圾收集點位的分類達標,從“桶”看實效,上門入戶不留“死角”。
末端處置:二次分揀更求精細
P11生活垃圾新交付點的垃圾進、出形成單循環流線模式,有效避免了垃圾進出混流;同時按功能嚴格劃分出作業區、存放區、輔助區并設置靈活隔斷,確保作業流線順暢。
操作流程方面,分揀交付點工作人員對可回收物進行精細化“二次分揀”,對紙板、塑料薄膜、一次性飯盒、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等六大類進行細分,進一步降低干垃圾產出量。只有“二次分揀”后的垃圾,才可送到暫存區分類存放,交付專業第三方清運。同時嚴格做好臺賬記錄,以跟蹤評估機場的干垃圾產出量。
虹橋機場還充分考慮了垃圾“二次分揀”過程的環保性和員工防護問題。新分揀交付點采用排水明溝全覆蓋,沖洗水匯集后通過格柵檢查井直接排至室外污水管網,避免雨污水混流。通過自然排風和機械排風的雙重配置,全面提升作業場所的空氣質量,保護作業人員健康。交付點內,還為作業人員增加了專屬的工具間、更衣間及休息間,致力打造一個干凈整潔、舒心愉悅的工作環境,將“綠色機場”建設和人文關懷落到實處。
下階段,虹橋機場將圍繞垃圾分類減量的目標,持續推進智慧化硬件改造、資源化利用研究,加大常態化垃圾分類宣傳力度,進一步助力綠色機場建設?! 。ㄉ袡C軒)